23考研(11408科目)经验碎碎念

最后更新:2023.11.22
更新内容:个人介绍

更新:2023.5.1
更新内容:个人择校经历(没啥用,单纯记录一下自己的故事)

更新:2023.4.15
更新内容:考研分数图片

更新:2023.4.4
更新内容:修改政治科目的内容

23考研11408初试经验/杂谈

前言

我不会写经验贴,文笔烂的一批,写什么文章都是流水账。
有问题可以直接问我,能解答就解答。

下面讲的可能比较乱,也比较琐碎,有用的话还好,没用的话……就按照自己一直以来的学习习惯学。

首先我个人认为,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学习效率去学习。不要完全按照经验贴,只看其中对自己有帮助的即可,比如哪个老师风格怎么样,哪个老师适合自己,自己又应该在“经验/教训”下改进什么。
总之挑对自己有用的部分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说的不够详细的地方,可以顺着去知乎搜一下,我个人参考别人的经验的时候也是从知乎搜的,多看几篇自己分析分析,别完全照搬别人说的。
除了知乎看经验贴,b站也是不错的学习app。但是注意,b站有很多什么什么考研数学账号,他们有些号会故意发一些考研难度之上的题来制造焦虑获取流量。
吃饭或者随便什么时候,从b站刷到数学题看看也不错,锻炼下思维。而且当时对于一点处可导、连续等概念模糊时,从b站了解到了不少特例,确实会学到东西。

本文中涉及自己一些详细的时间里程点,算是记录一下。大家参考一下即可,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时间来。具体的学习时间段可以在知乎上了解一下,比如几月份基础,几月份强化,多看几篇经验贴。

时间安排

我的学习效率其实很低,考研期间把游戏、抖音全卸载了。但是每天还会刷b站很长时间(留着b站是因为确实会用它学习,资源很多确实能学到东西)。
我专业课是六七月份才开始的。所以最开始除了一天背一会儿单词,全在学数学了,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吧。觉得自己专业课很差的话,可以早点开始专业课,尤其408知识点太多了。
后来一般是上午数学,下午学408,晚上做几篇阅读,或者继续看数学/408。很少看政治,最后被政治进度急的比较焦虑…

几点起床那么详细啥的我就不列了,要是真想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就早起。然后早上头脑清醒可以背背单词…
睡多久结合自身情况决定,别把身体搞垮了。

学习的阶段性安排,可以时刻调整,每天都略微列个计划,也可以列一个比较长点的计划,比如10天后学完高等数学等,虽然不一定完成,但或许可以帮助自己清晰进度以更好的调整后续时间安排。

个人介绍

基础:
高考:
数学:130
英语:129
本科:
高数70+有提升空间、线代98题目简单、概率论考前突击80左右。
cet4/6裸考擦线。
408四门专业课均分:90左右.

考研初试:
总分402,排名128【软微包含计算机类、集成电路、金融科技多个专业,排名是合起来排的】
数学136
专业课127
英语75
政治64

考研小分记录

图片丢失--考研总分
图片丢失--政治小分
图片丢失--英一小分
图片丢失--数一小分
图片丢失--408小分

个人择校经历(没用)

心理流水账总结:浙大 => 北大软微 => 信工所 => 华科 => 信工所 => 北大软微。
【更新:略】

不如把焦虑的时间用来学习,越学越踏实,一直到考试结束都没有再那么慌过。

考试科目

【数学】

个人情况

个人全程跟的张宇。
张宇比较幽默,课能听得下去,但是身边人也觉得,听到后期心里不踏实。但实际上只要认真学了,成绩和老师关系不大,毕竟都是名师都有水平的。
考研初期直接买了张宇全套资料,后期只是单独买一些其他老师的模拟卷,张宇系列有本书是专题的,里面大部分都是真题,按照专题整理,个人感觉没啥用,最后时间也不允许专门看那本书了。
提一嘴:线代–网上都说李永乐教得好。人送外号“永乐大帝”。
汤家凤: 班主任风格,带口音。
其他老师不是很了解,武忠祥老师听起来稳重,但是语速很慢。我只是偶尔跟了跟武忠祥公众号的每日一题。

个人基础:自认为数学算是擅长的,高等数学考了80+和70+,考前突击那种,确实拉垮。
线性代数98,大二考前从头到尾看了汤家凤的视频被汤家凤点通了,理解的比较好。概率论70+,好像最后俩大题忘了做。

个人阶段:

  1. 基础(寒假1月开始,其实不算真正开始,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干别的去了,这个阶段做完了1800基础篇全部题)
  2. 强化6.3开始10.5结束
  3. 十分粗略地复盘一天后开始做真题10.7开始
  4. 模拟阶段 一天一套模拟卷,按照考试时间模拟提前熟悉感觉。
    一般来说做个三十套模拟题就挺可以了。

个人做题:例题练习题+300+1800基础篇+1000重点题(张宇团队划的题)+近真题+模拟题。
真题没有全做,太早的年份没有参考价值!!!卷子题型结构都不一样!
我是从10.7左右开始刷的,那时候刚强化完。从09年真题开始刷的,一天一套,上午做,基本按照考试时间做,比较简单的话有时候两个小时能做完,就会提前截止开始对答案。

模拟题(平均分):

  1. 张宇8(115)+4(…忘了)
    尽管已经不分高分版和过关版,相对而言确实有点难度,但分析下来,其实也有能力做130+/140+,就是感觉考的特别细、广所以丢分很多。
  2. 李永乐6(122)+3(115)
    网上有说这个系列不好的,自己做着每一套上来前两个大题就丢很多分,当时就很难受。确实做到查漏补缺了,我个人觉得管他好不好,自己查漏补缺了就是好的。另外有一套卷子的两个大题是竞赛题,当时没做出来崩溃了,网上一搜才知道是竞赛题,所以感觉卷子出的不是很好,考研模拟卷你放竞赛题干什么??又考不到那么难
  3. 李林6(129)+4(140)
    这几年都说押题好,但实际上今年好像没什么押不押题的,网上都说李林的最贴近考研难度,所以就做了,感觉还可以吧,相比之下,张宇的确实难

市面上还有但我没做的:

  1. 李艳芳的…(听说也是很难的,可能比张宇的还难?)
  2. 合工大(超越、共创,应该是分这两个系列的,有一个系列质量不是很高(忘了),具体哪个系列好可以从知乎上搜)
  3. 李永乐系列的好像还有临陈磨枪和啥来着。(印象中是比较水的)
  4. 余炳森n套卷
  5. 李正元…
    ……

学习安排

我是单科单科学的,高数-线代-概率论。所以就有一种感觉:学概率论的时候,高数早忘干净了。强化阶段学完概率论后也有一点感觉,但是比基础好很多了。
所以无论哪一个科目,第一阶段都要特别细,尽量吃透,后面二轮三轮等才会轻松有效!
网上有说强化阶段三个科目一起学的,因为怕忘。我觉得看个人吧,我是不太喜欢一起学,觉得会扰乱思维,这件事情看个人就行了,最后真题阶段多做题查漏补缺也就把忘了的记回来了。

线代碎碎碎碎碎碎念

个人也就最擅长线性代数了,放一些感悟希望有用。
额确实是个人理解,如果有错误欢迎指出,感谢!
下面的理解还是挺简单的一些东西,如果你其实早就理解,那就可以不看了,虽然说自己线代学的还不错,其实还是个菜鸟,不喜勿喷。

线性代数个人觉得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可以适当的从线代的原理了解一下,b站有麻省的视频,但学的那些东西考试不考,只能说可能会加深理解形成一个思维,可能会方便后续理解。
像国内很多教学模式,一般就直接教行列式,如何进行运算,这些是直接面向考点的,基本没大有多少从矩阵原理教起吧。

线代无所谓就是研究方程或者向量、矩阵变换的学科。(应该是吧,狗头)线代的向量、方程,这两个名词其实挺像的,有共通点,本质上是一回事儿。
秩的话,可能听起来很迷,但又是一个很普通的东西其实。
这里从方程角度去进行解释,像小学学过,两个方程能唯一解出两个未知数吧。当然是有条件的。我随便给你两个方程,比如x+y=1;2x+2y=2。这怎么可能解出唯一值,这俩方程根本就是一个方程,他俩放在一起秩还是1啊。或者上升到三维。x+y+z=1; x+z=2; 2x+y+2z=3。说白了,这个也不能唯一解出一个解。第三个方程完全是个废物,他本质就是第一个方程和第二个方程表示出来的东西。第三个方程是“多余的”(这个词是老汤说过的,当时受到这个启发一下打通了线代的理解)。
此时先只看系数矩阵(此例子是方阵,只有方阵才谈论奇异和非奇异(对应不可逆和可逆))

1 1 1
1 0 1
2 1 2
这个矩阵秩就是2(第三行能被前两行表示,同时如果求它对应的行列式,由行列式性质也能得出其行列式为0,为0就不可逆balabala==不理解的话就要尽力钻研,打通整个知识框架==,是个奇异矩阵(秩不满)。而非奇异矩阵(就是可逆矩阵)才是“完美的”,方程上来说,他能刚好完全解出一个点(方阵哈)(所有未知数有唯一的值)。

向量角度的话,大家注意一点,线代的向量就是纯纯一个方向和长度吧(主要是方向),因为都可以看做是从空间原点出发的。所以(1,1,1)和(2,2,2)算是一个向量,是线性相关的,所以他俩放在一起,秩还是1,给你这俩向量,其实无论你怎么线性组合,还是只能获得类似于(x,x,x)方向的向量,他俩实际上只能表明1个维度(一条线),秩为1。
上面三个方程对应的系数矩阵,从向量分析,那么这三个向量其实维度是2(随意线性组合但是一直处于一个平面)。
有些秩不等式,可能从向量角度比较好理解。个人也比较习惯从向量进行思考,线性代数确实需要一点点空间思维。

题集

市面上主要有:

  1. 张宇的有300(基础阶段)、1000(基础做完可先做A部分,主要是强化阶段的题集)。
  2. 汤家凤的1800(含基础篇和强化篇)
  3. 李永乐、武忠祥团队(记得武老师已经离开永乐大帝的团队了,反正就是那本红色系列的书)有660。(网上说有一定难度,可以强化阶段做,基础做起来会很难受)
  4. 李林880,108,李林那本书上是建议880->108->6+4模拟卷这么做。但我觉得无所谓,而且我没做过880,不作评价,网上说不错。
  5. 李正元的??没了解过……
    ……

我做过的

我做了300+1800基础篇+1000重点题(重点题是张宇团队官方给出的题号,启航,获取方法可能能从公众号或者b站获取到吧)。
个人做完基础篇的时候,虽然圈出了有问题的很多题。但由于个人不太喜欢复盘而且效率低导致时间不是很够了,就选择了直接开始强化阶段的学习了。

听说660+880好,但是自己的时间不够,到了最后还是刷真题和模拟题了。但最后看成绩发现没刷660+880也没事(刷了1800基础篇+1000啥的题量上也够了)。

汤家凤的1800:
还可以,题型感觉足够多,当时自己做是遇到好多问题。1800的风格是同类题型会连续出现几道题,可以多练练。网上说质量不是很高,还有些错误,可以只练一下基础篇。

说一下1000:
张宇团队的1000,一直是比较难的,尽管现在已经降低难度了,还是比较难的,里面B区可能会有竞赛题,超过考研难度了,做的话可以锻炼下思维,没必要深究。而且张宇本人也说过:“1000题,你能做对70%~80%,那就是150分的苗子”。
然后我当时做1000题正确率可能就在60%+吧。最后数学考了136。

另外,张宇团队的话,一般1000题是高昆仑老师讲解的。我很少看讲解视频。但是有些题目实在没想明白就去看了看,高昆仑水平也很高的,有些题他会讲一些特别的技巧,可能是你没看他讲解的视频基本就学不到想不到那种。这些技巧呢最好是理解,我个人学习也追求一个理解他的原理,把知识点吃透记得更牢固,有些不好理解的就记住就行了。有些技巧能妙解题目直接得出答案,比如微分方程通解特解那里,不用再按照学的固化方式去解题。还记得有一个题,可能是条件极值还是哪一章的,会先通过线代的知识把很复杂的方程图形扭曲变换为常见的椭圆再解题。

数学考试情况

今年数学也确实简单。尤其那个线代大题,感觉比往年都简单。
选择题错了一个,-5;
第一个大题最后的积分粗心算错了-2;
第二个大题条件极值,AC-B^2的符号决定是否是条件极值的时候,符号记反了,之前模拟从来没错过,可能是后来做的模拟题中没怎么遇到这种题就给忘了。-3;只能说多复盘吧,记不大清的就翻翻书。
证明题第二问,尽力写了点得了两分,可能是今年评卷比较水的原因,因为我个人当时推出了,那种方法没法证出来的。-4;
这是最后检查阶段发现两个选错了的,改对了,不然又白白粗心丢10分。(平常模拟基本每次都粗心丢20分,所以逼自己认真检查了,做题感觉不是很稳的可以圈一下做个标记以方便后面检查)

数学碎碎念

个人感觉数学出题套路最近几年很一致。
基本就是那几个大方向上必然出一个大题之类的。
像线性代数,大题除了相似理论就是合同,相似考的比较多,那些主要板块掌握得好基本没问题的。个人掌握的线性代数比较好,基本不会丢分。

但是但是但是,考研的学习,必须要做到全面,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不然早晚吃亏。

概率论,数二不学,但是概率论的一些题还是挺简单的,大题也就那么几个类型来回考。努力学,吃透就没问题。
高数可能是比较核心的了,知识点太多,相比线代概率论,出题变化起来后可能就比较难思考。但吃透了知识点本身,根本不用怕。
还记得自己学的时候,哪怕有一点问题,都要记下来直到搞到彻底明白。另外遇到一些题,涉及到一些技巧,也会记在笔记本上,偶尔看看。学完一年也就记了三四张,其他题就直接标记在书上了。整不整理笔记看个人学习习惯吧,我是觉得比较费时间。

【英语】

前期

一开始背单词就行了!!!
单词是一切的开始,网上经验贴应该都会让先背单词就行了,真题不急!
如果没背单词就做真题,那纯纯就是浪费真题了。

如果说语法很不好(不会分析长句读不懂句子意思),那就早点开始也看看语法。我个人没有学语法。之前的基础够用了。(高考英语129分、四六级过线十分二十分)如果不是很必要感觉不需要看语法。

语法还可以的话只看一下长难句分析就行了。我当时看的和张宇一个团队的田静老师的。这个我就不评价了,随便看看理解就好了。

单词不要停,一开始一直背着。网上说坚持到最后一天。
(我个人记单词的效率还是挺高的,可能是会音标的原因,记单词确实好记,没有死记硬背。然后就在扇贝app上过了一遍3000词又过了一遍5000词。一天复习加新词也就180或240个)
最后考前那一阵阳了,也没啥心思背单词了就停了。个人还是按照自己的水平来吧,我政治不好最后全背政治了。
但我觉得网上说的坚持到最后一天还是蛮不错的。

背完单词后也不建议直接开真题。我当时直接做了一套真题发现阅读还是错一半(早年份的,那时候也难)。
这个时候可以看一些阅读课。
比如唐迟有《阅读的逻辑》,会教一些做题的方法论。我全看了,但最后也没有习惯去按照那些方法思考。也不知道是不是潜移默化提升了。
别的书不是很清楚了,大部分视频好像都是带着刷真题的。我个人不喜欢看,觉得太浪费时间。如果刷真题后发现某一篇确实难做的不好,我才会去看。然后这个视频推荐b站的颉斌斌老师。粉丝涨的也是很快,有些地方讲的确实感觉不错。

真题题型学习

阅读是大头,最开始只刷阅读就行了,得阅读者得英语,其他的后面再稍微练习一下即可。
七选五我个人把这也当阅读一起做了。但其实做题思维和阅读差很多,可以单独训练的,七选五如果做的很头疼,多总结,比如人物全名、地点第一次出现一般就放在前面了,可以看b站颉斌斌老师的讲解,感觉不错。
完形稍微看看即可,个人自己决定,近几年完形难度没有那么高了,而且一个才0.5分,另外就是如果你错了奇数个,实际会多给你0.5,因为考研英语分数是整数的。也可以看看一些老师总结的(b站唐迟发过视频)“小墓碑”选项,有些选项大概率都是不选或者很可能选的。
翻译要多少练一下,有些技巧,可以找一些书或课。翻译用书,我看的唐静的《拆分与组合翻译》。不做评价,因为翻译我个人感觉不是很难,最后拿了7/10分,今年翻译感觉很简单。就注意一些翻译技巧就可以了。
作文,跟一个老师,看课后最好多练几篇。我身边一个研友,听说是没练过,考场上比较手生,写的很卡顿没写完。(另外就是考试的时候大家可以考虑先写作文,大家自行决定,可以看看网上老师的建议,结合自身情况决定做题顺序)
我个人作文跟的石雷鹏,他的课讲求一个丢弃模板,用n个功能句去写作文,教学模式是看他的直播课,会带着写。个人感觉丢弃模板是好事,但是写作文风格也很固定,尤其很多人都跟这个老师,就觉得不是很踏实,建议自己遇到好句子也整理下来,扩充自己的语料库。用书的话就只买了他的作文小册子,带有范文和功能句,早上背一背。最后又看了看潘斌老师的九宫格法然后自己整理了一下“行文思路框架”才踏实一点。【tips,个人感觉石雷鹏并不给我一种踏实的感觉,虽然上课幽默风趣,但其实形容骚更好一点】
作文也有不少跟王江涛的。

真题

真题实际上也就二十来套吧,如果不二刷,没必要很早开始。
我个人没有二刷,最后考了75,阅读错4个。
小、大作文是6+13,好像在北京这是平均分之上了?

真题开始时间:
详细的不是很清楚了,过完第一遍单词和看完《阅读的逻辑》后就开始做了,一开始就一天一两篇阅读,甚至有时候一篇不做看数学和专业课去了。
但是建议最后一定要连续做,不要间断!要培养语感和思维,语感也挺重要的。

另外说一件事:
10年之前是不分英一英二的,也就是那时候的卷子都是一样的。
真题最开始,尤其10年开始分英一英二的时候。英一的题是特别难的,而且尤其当时刚开始做题,一般会错的特别多,我个人而言当时完形、阅读错一半。
现在看来就是觉得,如果你们也出现这种情况,最开始不需要过于焦虑。后面的真题就没有那么难了,而且随着刷题、学习,自己的水平也会有提升,认真学了的话应该是越到后面越有信心的。
甚至22年真题我阅读就错了2个。(那年确实简单)
阅读理解是大头。你们做起来后其实也能发现,很多阅读涉及政治、法官官员、经济、文化等。所以很多相关单词,遇到了不会的话一定要整理下来,后面再做到相关文章会大大减少单词不认识带来的难度!除了背单词,平常经常遇到的生词就整理在笔记本上。

说一下真题用书吧:
市面上有两个比较火的。
他们答案解析都是不一样的(废话)。
1《考研真相》,特点就是每一句都有详细的语法结构、意思分析。想顺着练一下语法和分析句子意思的可以考虑购买。我个人购买的这本,但基本没怎么去看句子结构分析,主要是95%+的句子都能读懂。
2“黄皮书”,就张剑那个系列的,经典的有四六级用书。好像是没有特别详细的句子结构分析的 也有的,黄皮书复杂在他分很多版(零基础、过四级、过六级版)。
他们真题都是一样的,解析之类的都可能有点区别。零基础版最全面,而且句子分析的分册叫逐词逐句手译本,过四级的叫逐词逐句精讲册,过六级版的叫长难句重点..册。看名字就能知道哪个细。我觉得并不是过了六级就买六级版的吧。
有个思维是,我可以不用,但我不能没有,所以可以无脑入零基础版。一旦遇到一些问题还能查的详细一点。
我这里看的“蝶澈学姐”up的视频。说是这是黄皮书24考研改版了,目前仅知道这么多。可以去知乎/b站多了解下。

【政治】

和网上一样,肖八肖四一定要做。
全国考研政治只有一个考生,那就是肖秀荣。肖八重选择,肖四重大题。
个人基础:偏科,不擅长文科科目。学业水平考试补了一次从C补到了B。

个人考情:

64分:31+33。
23考研肖秀荣肖四压得特别准!我也是坚持把四套都背了。大题33分,确实最后一个大题和其他有些地方感觉答得不好,所以说接受这个分数,并没感到北京多压分。另外这个分数好像算高的了??我看当时群友很多都是20+。
选择31其实很低了。一般政治想过70,选择要保证40。
尽管政治时间给的不足,但当时肖八选择模拟就差不多能在35+上。可惜今年选择题出的确实怪异。
实际上大题给的分挺满足了,最后两个大题答的感觉也不是很好,扣点分正常吧,感受不太到所谓的压分,可能在别的地区还能涨个四五分?只能说幸亏肖四压得准,不然以我那尴尬的学习进度,估计就很低了吧。
选择题虽然很低,但也并不失望吧,没办法,今年大家都感觉难,感觉给足时间也不一定能多得几分。

市面上主流老师:

肖秀荣、徐涛、腿姐……

个人搭配:
肖秀荣的精讲精练、1000题、时政小册子(但完全没看,时间不够了)、肖八肖四、徐涛的视频课(书看的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尽管不一样的老师,但内容基本一致,徐涛对应的书是《核心考案》)、背诵册子是腿姐的《冲刺背诵手册》。
其实每位老师都有全部阶段的用书,我相当于是把这三个老师杂糅在一起了。
肖秀荣团队的视频是由张修齐讲的,没听过不了解。徐涛视频课比较幽默,能听的下去。
腿姐的《冲刺背诵手册》网上说是面向考点整理的,大家都在买我也就跟着选择了腿姐的冲刺用书(其他老师也有对应冲刺用书)。最后那十天我基本没看冲刺手册,政治全力背肖四了。

我政治遇到的一个问题:

时间不足。最初给政治的时间不多甚至没有。
我的时间线:
日历上记着8.8开始的政治,但我十分确定,那几天之后很长很长很长时间其实根本就没有看政治。
11月8号看完的毛中特(这之前只看了马原,所以完全可以看做十月份才真正开始的政治!)
11月15号才看完精讲精练和徐涛视频。这还是着急加速看的,完全不去详细理解的情况下。然后立马刷了几天的1000题。这个时间我了解到身边人1000题早刷完了。
11月23号开始刷肖八,同样别人也早刷了几套了。
12月10号开始背肖四,肖四快递因为疫情一直没送到,打印的大牙整理的,然后结合空卡带背记笔记写写画画,形成一个比较好记的思路。在这之前主要再看冲刺手册的马原部分。
好在有时候我的记忆力还算不错,最后那几天背肖四效果还不错,不然也背不完了。

提一嘴,不要盲目和别人比进度,只要时间来得及,完全没有必要焦虑别人学的有多快。但当时我的政治进度确实比较慢,付出少了,时间全给其他三科了,但其实考试结果也还好。
实际上政治确实不用开始的很早,九月份或者十月份开始一般没问题的,当然不要像我一样,我实际上开始的时间还可以,但由于每天给政治的时间不多,所以11月份比较焦虑。
大家要考虑到,考研后期分配给英语政治的时间会逐渐多一点,相应的数学和专业课会减少一点,要统筹安排好学习内容和进度。
看视频课确实费时间,另外提一下,主要是马原,看视频课有效果,其他方向比如史纲看个人吧,看视频效果不大,大家应该能理解。

总之上面说的这个问题,就是怕大家也不喜欢学这一科搞得最后也比较焦虑,但又怕我这么说会给大家带来过多焦虑,其实也不是多大的问题,大家仅作参考,到时候时刻调整学习安排即可。

后期刷题用小程序

后期刷题充分利用小程序。甚至可以不用买肖秀荣的1000题,有些小程序就有!个人给政治的时间比较少,1000题都没来得及刷多少。后来就是碎片时间在小程序刷了点1000重点题。也可以刷肖八肖四、和其他老师的模拟卷选择。
小程序很多,很多人用的公众号有个叫苍盾考研(付费的哈不贵)。具体在知乎上搜一下即可。

其他资源

政治方面推荐b站关注(大概是这些名字):空卡空卡空空卡、大牙考研。
具体内容自己去搜一下即可,按照个人感觉决定是否关注和参考学习。
空卡,主要关注下肖四出来(12月)后的肖四带背,当然如果觉得带背效果不好可以找别的up,看个人。
大牙会对肖八肖四选择题进行讲解,感觉很细。
但不建议买他的培训课,网上刷到过信誉好像不咋好,承诺过没过多少分会退款但一直拖着不给。

【专业课408】

TIPS:

相比于自命题,选408的好处就是资料透明。而且有王道等出名的机构,大家能获得的资料基本都一致,不需要担心信息差、资料差带来的学习资源不平等。可以关注一手王道公众号,多获取一些信息。考研本身也是一场信息战。
而自命题需要自己搜集往年真题、考试方向等。途径有很多,最关键的应该是联系去年考上的学长学姐,一般是有偿的,别人也没有义务帮助你解决这些问题,当然遇到很热情的学长学姐很幸运。
同时要注意一个问题:注意辨别真假,别被骗了。

如何学习408

本科学过c++,水过去的,当时学完一直是不明白引用。指针也是比较模糊。
学数据结构前稍微看了看c++基础。
408科目期末平均分在88或89差不多。

四本书按照本科学习顺序学的。数据结构-计组-os-计网。
我给408的时间是很充足的。考研后期基本上就是上午数学下午专业课,晚上才会抽出一点时间给英语和政治。
应该是6月开始的。只记得6.27开始的计组。8月初结束一轮开启二轮。10.26结束二轮。之后又有偏重的迅速刷了三轮,之后是四轮数据结构。总之最后觉得哪一科记得不是很牢固就多看看。除了看书,还把之前刷完的真题的错题做了一遍,【所以建议大家每做一套卷子的时候都单独地记下来这套卷子哪些题有问题。另外,除了标注题目,有任何题涉及任何拿不准的知识点,都把知识点也记下来,做完卷子就去看,相当于是查漏补缺和加深记忆,这些不确定的地方就是你的薄弱点。刷错题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些标注去有侧重的学习。(尤其是数学和专业课,个人感觉这个方法很有效,复盘的时候也踏实)】

计组os共性很大,尤其是虚拟内存和I/O那几章!推荐学完计组后学os的时候,遇到一些和计组相似的章节,可以回去也看看计组(毕竟这时候也忘了一些知识点,多看看没坏处),争取把知识点脉络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计网强烈推荐b站视频!!!:湖科大教书匠
23考研的时候只有计网课程,听说也在准备计组和os还是哪两科了,可以关注一下。他的教学风格和视频会把知识点讲的特别清晰明了。
教的真心好。我是二轮的时候同时看了他的视频。特别细,还易懂。

408复习,只要时间充足最好是过个两三轮。
因为四本书知识点太多了,容易忘。个别薄弱科目记得不好的可以多过几轮。
还是那句话,第一轮吃透,全面。后面复习会越来越高效。

其余的只看王道妥妥够了,视频吃时间,我个人一轮没看过几个视频,除非有些地方有困惑,另外就是数据结构和计组我记得是咸鱼讲的,咸鱼很给力,有些书上没有的知识点也会提一下,但是其他几个讲课的学长学姐就感觉水平一般了,尤其计网视频,看湖科大教书匠的视频是最棒的选择。课后题认真做。
二轮再做大题,一轮也可以试着做,我一轮的时候数据结构做了点大题,二轮做的时候很顺手。如果时间不是很充足,二轮再做大题而且可以只考虑做课后题里面的真题,因为其他题质量不一定高。
最后刷真题,这时候会感觉不难,因为很多题其实在课后题都做过了!
真题查漏补缺,把每个错题都吃透。
模拟题一般般,可以不做,我个人只做了前四套选择。和第一套的一个cache大题(网上说第一套的cache大题还不错,然后我就做错了…)

不要抱有侥幸心,只要时间够,把所有知识点都去弄懂,记住。如果实在记不住那没办法了,就看看重点吧。
像今年,有一个大题考了外部排序,很多人没有复习到或者没有认真的去看,白白丢了10分。而我有认真看过每一个知识点,没搞懂的任何细节最后都打通了,然后感觉那道题就是送分的…所以说认真学了,自然是有收获的

另外就是王道可能个别一两个知识点不是很完善。
像今年有一个浮点数表示范围的题目,我只看了王道书,但是没有那个知识点。也可能是自己太菜了,没理解好。但大体来说跟王道没有问题的。

如何刷题

真题做的时候也按照考试时间严格模拟。
我个人平常真题模拟也就错1~8个选择,因为都做过了,太熟悉了!模拟140+也是经常的事,可以说有些题都刷到记住答案了。最近几年出题可能比较偏了,出题老头也不按老套路出牌了(主要是那些考点考烂了已经)。有些题目比较偏,往年没考过的,然后今年就错了10个选择。而且有个大题是外部排序,之前没有出过大题的,很多人复习不全面直接整个大题的分都白白丢了。
好几个选择,是因为记的不牢固了(知识点太多了QAQ),对答案后翻翻书或者直接反应过来错哪了。
另外就是考试的时候答题卡写错位置慌了神,导致后面又丢了1分。大家小心,模拟的时候从来没出现这个问题,但做完前面的题当时觉得不难,然后正好换到第二张答题卡,把应该答的区域压起来了。要沉稳到交卷时刻
再就是经典TCP拥塞控制丢了分,算是我的薄弱点吧,平常练习也不够细心经常错。建议大家薄弱点而且尤其是考试重点内容,认真看一下。

个人推荐的几个学习习惯

平常学习中薄弱点单独记下来,一直记在一个地方,一看能看到全部薄弱点。
比如,级数经常忘记求收敛域,可以记下来加以强调;再比如不定积分经常忘记+C。
具体如何整理个人决定,可以分类等,越详细清晰效果越好,当然没有必要在版式上浪费太多时间,目的只是记录一下哪些应该问题应该多注意一下。
做套卷时有单独的地方记录问题,包含题号、涉及的具体知识点。

建议真题都认真对待(政治不太需要,政治时效性很强,学好今年的押题就差不多,感觉往年真题参考性并不一定好)。每科留最近两年的真题用来模拟。

想投入到学习状态的话,了解一下飞轮效应。
还有个效应不知道叫啥:早上起床后不要做任何娱乐性活动,哪怕是刷一下微博知乎都不行,直接开始洗漱吃饭学习,不出大问题这一天都很有学习状态。

其他

考研本身也是一场信息战。除了科目资料,还有如何择校等问题,考研有一句话,“选择大于努力”,有一定道理的。择校需要博弈,但也不用太过焦虑,不如把焦虑的时间用来学习。
像今年,很多985名校竟然330左右的线,没招满收调剂。而有的爆炸的高校,400+考生一大片。

报名结束后可以提前抢酒店,按照考点分布图或者往年情况(不知道有没有用,23考研408是在章丘考的)多抢几个–注意是可以随时退的,保险点。
真正抢酒店应该是考前十天左右蹲点抢。

【其他】:初试考完可能还会有几天的地方人才引进报名,可以尝试一下。但记得既然选择了考研,就努力,付出,坚定地走完考研之路。

学硕与专硕

不一定哪个分高,完全看报考人数。报的人越多,自然分数就高。
一般情况学硕收的比专硕少。
学硕毕业难一点,主要是搞科研。
专硕面向就业。
想读博搞研究可以考虑学硕。想工作那就考虑专硕。
有个别学校专硕可能和学硕没有区别,也能有同等条件继续读博。
其他小区别,可能有:

从专硕角度来说:
奖学金少一点;
可能没有住宿(那就租房了);
学费不定-可能很贵;
进体制好像也会优势差一点;(主要是专业代码问题)
学制可能会少一年(两年、2.5年的都有)
主要来说还是考虑读博还是工作的区别吧。

择校

一开始实在拿不准考哪,那就先定科目。
如果你的专业没有统考全是自命题,那就比较难一些,此时还是建议多考虑几个学校,看看专业课考什么,有个备考方向。
数一数二/三、英一英二,具体结合自身情况决定一下。数三比较特殊,不是自己决定的,是看你要报考什么专业,一般和经济有关的会考数三。
其中英二,个人感觉就是高考水平。
很少有但确实有那么一两个考数一英二这种奇葩组合的学校专业。

所以拿不准学校的话,就不妨先定科目备考,最后临近报名时,也对自身学习情况有个把握了,那时候再具体选学校。
我个人决定数一英一408,最后再选的学校。
计算机大类的话,就算是可能选自命题,最开始学着数据结构一般都没问题。至少复试上机可能也要用呢。
另外就是择校可以参考一下复试内容,如果坚决拒绝上机,那就找没有上机的对吧,当然其实上机考试也并不是很难,练练就行呗。
不过真要参考复试内容的话,不建议考虑太多。先考虑初试科目,先能保证进复试再说!

如果有了择校信息,不妨在王道公众号找找对应学校的复习备考群,说不定能了解到一些情况,而且有一点点可能会有那个学校的学长学姐在里面分享内容。
但不建议水群,qq群总有水群的,可能看起来有些人一直在解答别人的问题,但也不用焦虑,他们水平并不一定高。很多真正的高手都是不水群的。

获取招生信息

研招网:
我个人强调一下,这里的数据不一定准,完全看高校有没有上传信息等。
大部分都是准的应该。但确实有个别学校的信息都不对。另外就是即使是对的,最好也去学院官网具体查证一下,有时候也可能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学校官网:
1.研究生院,这不区分学院,所以发的通知一般都是最宽泛的,比如学校的招生简章等。一般情况也会有每个学院的招生名额。
2.具体学院的研究生招生板块。这里是最详细的!!!!!!这里是最详细的!!!!!!这里是最详细的!!!!!!


23考研(11408科目)经验碎碎念
http://example.com/2023/04/03/考研经验碎碎念/
作者
AddSomeSalt
发布于
2023年4月3日
许可协议